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开篇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故其认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以下主张符合黄宗羲思想的是( )
A: 废除君主制度
B: 君臣共治天下
C: 实行君主立宪
D: 提倡公平法治
A: 废除君主制度
B: 君臣共治天下
C: 实行君主立宪
D: 提倡公平法治
B
举一反三
- 黄宗羲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这说明黄宗羲() A: 先于卢梭提出资产阶级理论范畴的社会契约思想 B: 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持模糊态度 C: 彻底否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现象 D: 强调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
- 黄宗羲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这说明黄宗羲() A: A先于卢梭提出资产阶级理论范畴的社会契约思想 B: B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持模糊态度 C: C彻底否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现象 D: D强调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
- 下列思想观点与思想家的对应情况应该是( )①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②静即含动,动不舍静③经世致用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A: 黄宗羲—李贽—顾炎武—王夫之 B: 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C: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李贽 D: 王夫之—黄宗羲—李贽—顾炎武
-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黄宗羲这一思想的主旨是() A: 分散君权,实行众治 B: 君主让权,实行立宪 C: 权力分立,相互制约 D: 恢复礼制,设立宰相
- 《管子》卷10《君臣上》主张,以天下之财,() A: 利社稷江山 B: 利君主一人 C: 利士大夫 D: 利天下之人
内容
- 0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1
认为只有“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的是() A: 黄宗羲 B: 李贽 C: 王夫之 D: 顾炎武
- 2
黄宗羲提出了君主与天下关系的问题,认为社会不治的根源在于君主和君主制度。()
- 3
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四个选项中的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 黄宗羲、荀子、董仲舒、孟子 B: 董仲舒、荀子、黄宗羲、孟子 C: 孟子、董仲舒、荀子、黄宗羲 D: 董仲舒、孟子、荀子、黄宗羲
- 4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名正;以道观分,而君主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出自()。 A: 《庄子•外篇•秋水》 B: 《庄子•外篇•天地》 C: 《庄子•外篇•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