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中,下列文句中前后两部分属于重物与轻人进行对比的是()
A: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B: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C: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D: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A: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B: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C: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D: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B
举一反三
- 李斯《谏逐客书》中,下列文句中前后两部分属于重物与轻人进行对比的是() A: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 B: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C: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D: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 以下哪句话是《谏逐客书》的论点?() A: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B: 客何负于秦哉? C: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D: 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 翻译: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 翻译: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这个语段阐明了什么内容 (2)讲了几个常识常理? (3)逐客的危害是什么? (4)前后两部分是什么关系? (5)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内容
- 0
翻译下列句子: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 2.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 1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____
- 2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 3
《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采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
- 4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