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2006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2006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
A: 这三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状况
B: 高校可以通过正确引导毕业生树立理性择业观的方法来缓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C: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起薪降低的主要因素
D: 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我国就业难题的主要途径
A: 这三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状况
B: 高校可以通过正确引导毕业生树立理性择业观的方法来缓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C: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起薪降低的主要因素
D: 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我国就业难题的主要途径
举一反三
- 从材料分析,影响大学毕业生起薪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 同行业的工资水平B.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C.劳动力的供求状况D.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 B: (二)材料一: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2006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 C: 材料二: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同时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D: 材料三:有专家预测,2006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将比2005年降低22%左右,大约在1200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外出务工的门工资平均预期达到1100多元。据此,有人得出“大学生身价等同于农民工”的结论。
- 解决我国就业难题的主要途径有()。 A: 降低劳动力的供给 B: 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弹性系数 C: 促进经济增长 D: 提高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弹性系数
- 在我国,GDP每增长1%,可提供80万个就业岗位。201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创历史新高,达到122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36%。可见,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 减少人口出生 B: 禁止农民进城务工 C: 限制城镇下岗失业人数 D: 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 A: 从2005年到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大幅回落 B: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小于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 C: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增加 D: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下降
- 材料一: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初次就业415万,年内有196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1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加上2009年近200万未就业大军,就业形势“相当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