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29
    材料一: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2006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2006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
    A: 这三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状况
    B: 高校可以通过正确引导毕业生树立理性择业观的方法来缓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C: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起薪降低的主要因素
    D: 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我国就业难题的主要途径
  • C

    举一反三

    内容

    • 0

      材料一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按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加上2006年100多万未就业的大军,就业将是“相当严峻”。

    • 1

      2019年大学毕业生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从2011年到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660万人增加到834万人,增加了166 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 )。 A: 就业者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 B: 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C: 发挥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大众创业和创新 D: 毕业生应放慢择业节奏,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提高就业质量

    • 2

      根据以下材料,请你结合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试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儿?并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晨报讯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据介绍,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到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2007年毕业生中

    • 3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稳中向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201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万人,连续()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完成全年目标的()。

    • 4

      就业是民生之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3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在增加,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岗位却在减少。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用人单位能提供给北京市22.3万大学毕业生的岗位约为11.4万个。而2013年,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约为22.9万人,在毕业生人数增加了0.6万人的基础上,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却减少了约1.6万个,也就是说,即便按照目前的岗位全部就业,仍有近13万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存在待业风险。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根据材料,你认为劳动者应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