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意象”的前身为“象”,源于《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也有言、意、象之说,及至南朝刘勰始用这一术语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从此以后,“意象”便以种种面貌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第一,它有一些近似术语如“境象”“兴象”与之混用;第二,它有合有离,运用灵活,例如“意象玲珑”“意广象圆”;第三,若分用,“意”有时通“情”“理”“神”,“象”有时通“景”“物”“色”等等;第四,“意象”说与“赋比兴”说密切相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潜理论。可见,我国的“意象”说实际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举一反三
- ()的概念源于《周易·系辞》的“圣人立象以尽意” A: 意象 B: 形象
- 所谓意象,就是含意之象,也就是意寄象中,象中寓意。关于意象的说法,以下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中的言、象、意三者之中,意是核心要素。 B: 重意即可,象、言是可被舍弃的环节。 C: 语言是构成意象的基本单位,因此言和意是对等的关系。 D: 普通的山、水、日、月都是意象。
- 【多选题】在文字意象设计中,“意”与“象”的关系是? A. 意与象相关 B. 意、象互释 C. 意与象无关 D. 意与象互解
- 11.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物象,狭义的意象的“意”与“象”是紧密融合的,意和象很难明确区分。( )
- 辨析意象中“象”与“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