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举一反三
-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就话的作者是谁? A: 陆游 B: 陆机 C: 陆行 D: 陆子川
- 写作要经历( ) 的转化过程。 A: 物-意-文 B: 物-文-意 C: 意-物-文 D: 意-文-物
-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 任何作品的产生过程,都是在主体心理和行为的操作下,沿着“()”的轨迹展开的。 A: 物—意—文 B: 物—文—意 C: 意—物—文 D: 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