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定节奏声部
B: 定和声声部
C: 定和弦声部
D: 定旋律声部
举一反三
- 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____声部,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开始还是拉丁文的,与宗教有关,往往是解释圣咏旋律声部歌词的意义。后来一些经文歌上方两个声部歌词____,出现了法文经文歌,这就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____现象,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在通常情况下上方两声部歌词内容也不一样。由于加入方言歌词,经文歌内容渐渐____,有谈情说爱的、逗乐取笑的等等。显然这样的经文歌的内容与礼仪非常不协调,不可能再用于礼拜,因此这些经文歌从礼拜活动中分离出去,在____流传开来。
- 《格里高利圣咏》是()声部的经文歌。 A: 四 B: 三 C: 双 D: 单
- 经文歌的“复歌词”现象是圣咏声部的拉丁文歌词和上方两声部法语歌词混合在一起。 ( )
- 迪费的定旋律弥撒曲创作:() A、迪费突破了英国音乐家的传统作法,采用世俗歌曲而不是圣咏作为定旋律。 B、弥撒曲《脸色苍白》是以他自己同名的叙事歌的固定声部作为定旋律的,弥撒曲《武装的人》的定旋律则取自一首人们喜爱的世俗歌曲的曲调。 C、后期创作的弥撒曲都是四个声部,固定声部已不再像中世纪传统习惯那样总是在低声部,对应声部被移到固定声部下方,成为低对应声部,而且在福布尔东风格的影响下,低对应声部逐渐承担起了和声低音的功能。 D、弥撒曲的四个声部自下而上已固定为:低对应声部(contratenor bassus)(后成为低声部bassus)、固定声部(tenor)、高对应声部(contratenor altus)、旋律声部(cantus)或最高声部(superius)
- 早期经文歌大多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形式很不固定:一首三声部经文歌可以自由填词,低音有时也可以不用圣咏,演唱时可能去掉某一声部,或用一新的声部替换某一原来声部,也可以加上新的声部。
内容
- 0
下列表述与邓斯泰布尔音乐创作特点存在出入的项是()。A、邓斯泰布尔很注意不协和音的控制,他的音乐中不再有《奥尔德霍尔藏稿》中一些英国音乐家的较陈旧的14世纪的刺耳的风格。B、邓斯泰布尔的作品多为三个声部,上声部较为突出,但与同时代作曲家相比,他对三个声部的处理更为平等,各声部常是一致的节奏。声部间以三度六度构成丰满的三和弦。C、在邓斯泰布尔的作品中定旋律一般在较低的声部,但也有一些定旋律加以华丽的装饰后出现在高声部,他所有的作品都有定旋律。D、经文歌是邓斯泰布尔重要的体裁,他有几首经文歌素歌在高声部,而他更多的经文歌是不采用素歌的。
- 1
迪费是第一位采用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的作曲家,并在弥撒曲中采用了经文歌所惯用的四个声部的织体,他也是把低对应声部固定地置于固定声部之下的第一位作曲家。()
- 2
早期经文歌上方的第二、第三声部旋律风格基本相似,13世纪下半叶以后经文歌各声部间逐渐出现对比,不仅是固定旋律声部与上面两个声部之间区别,上面两个 声部本身也常常出现很大差异,这种风格的经文歌以活跃于1250-1280年的作曲家、理论家科隆的弗朗科(Franco of Cologne)命名,称为弗朗科经文歌。
- 3
在弗朗科经文歌中最高声部歌词往往大大长于第二声部,为了在相同时间中唱完这些歌词,高声部必须速度很快,把旋律时值分得很细碎,这样,比较呆板的低音固定旋律声部与比较流动的中声部,以及快速活跃的高声部形成对比。
- 4
马肖晚年最后三首拉丁经文歌写于百年战争期间,内容是祈求和平,这些经文歌继承了14世纪早期经文歌的成果,附加了一个新的____ (contratenor),以____取代了通常的三声部织体。新加入的对应持续声部无歌词,不放在高声部,而是与持续声部____处在同一音区,与持续声部在节奏上也相近,并经常与持续声部形成____,组成丰富的____,支持上方两个带歌词的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