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中庸”。所谓“中”,就是“适中”、“中和”、“不偏不倚”等。“庸”的意思是( ) 。
A: “庸,用也。”
B: “庸,俗腐也。”
C: “庸,平常也。”
D: “庸者,天下之定理。”
A: “庸,用也。”
B: “庸,俗腐也。”
C: “庸,平常也。”
D: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举一反三
- 下列对“庸”的理解,对应正确的有()。 A: 《中庸章句》:不易之谓中,不偏之谓庸。庸,不偏也 B: 《论语》:过犹不及 C: 《荀子》:“则庸宽惠”,解作“用”解 D: 《说文》:庸,用也,从用庚
- 宋儒( )对中庸有如下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A: 程颐 B: 程颢 C: 张载 D: 朱熹
- 朱熹把中庸的“庸”解释为()也。 A: 用 B: 庸俗 C: 高明 D: 平常
- 关于“中庸”的解释,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谓庸 B: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C: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 D: 小国寡民,达则独善其身
- “中庸”的概念可以拆成“中”与“庸”,关于“中庸”的概念,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中庸是一种极高的道德精神。 B: 中是天下之正道,庸是天下之定理。 C: 中庸是不偏不倚的中正平常之道。 D: 中庸是一种调和、折中、没有立场和不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