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毕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请回答:(1)李鸿章在材料一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1分)(2)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1分)(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分)
举一反三
- 曾国藩说:“今日议和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根据材料,指出引进外洋器物的作用()。 A: 解决内忧 B: 排除外患 C: 提高国库收入 D: 减轻民众负担
- 以下是一组洋务运动时期的言论: 材料1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勤远略。” 材料2 奕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材料3 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富之术。” 请回答: (1)曾国藩所谓的“剿发捻”和“勤远略”分别指什么? (2)参考材料2.3,说明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结合材料1.2.3,说明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何在?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摘自魏源《海国图志》材料2: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如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请回答:(1)魏源、李鸿章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2)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3)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
-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
-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近代政治派别是洋务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