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是因为()。
A: 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
B: 经过了后人不断地注释、传疏、义证,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C: 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D: 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
A: 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
B: 经过了后人不断地注释、传疏、义证,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C: 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D: 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
举一反三
-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 ()是中国学术史上继两汉经学之后堪称标志性的学术
- 顾颉刚《国学讲演录》则把传统学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 在汉代,官方有“经”,有“经学”。最能反映“经”与“经学”关系的一个选项是( )。 A: 经学与经相同,没有什么区别 B: 经学是对经的训诂和考证 C: 经学与经根本不同,没有联系 D: 经学是对经的解释和发挥
- 在汉代,官方有“经”,有“经学”。最能反映“经”与“经学”关系的一个选项是() A: A经学与经根本不同,没有联系 B: B经学与经相同,没有什么区别 C: C经学是对经的训诂和考证 D: D经学是对经的解释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