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 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 “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 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A: 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 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 “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 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举一反三
- 9.李清照《声声慢》开头三句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血和泪的吞吐,是向苍天的悲愤呼告,但三句各有侧重。其中,“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
- 分别说明词人是怎样通过气候、淡酒、晚风、过雁、黄花和梧桐细雨等景物来描写渲染愁情的。
- 李清照《声声慢》中,直接引发“怎一个愁字了得”呼告的景物是() A: 晚来风急 B: 伤心雁过 C: 黄花堆积 D: 梧桐细雨
- 李清照《声声慢·秋情》中,直接引发“怎一个愁字了得”呼告的景物是 A: 晚来风急 B: 伤心雁过 C: 黄花堆积 D: 梧桐细雨
- 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 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 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 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