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熹平石经”的残石。该石经由《诗》、《书》、《春秋》等七经组成并立于洛阳太学。这一残石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 隶书始于秦朝
B: 民间入仕风气高涨
C: 儒学的官方化
D: 国家教育系统建立
A: 隶书始于秦朝
B: 民间入仕风气高涨
C: 儒学的官方化
D: 国家教育系统建立
举一反三
- 下图为“熹平石经”的残石。该石经由《诗》、《书》、《春秋》等七经组成并立于洛阳太学。这一残石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 隶书始于秦朝 B: 民间入仕风气高涨 C: 儒学的官方化 D: 国家教育系统建立
- 东汉灵帝时,曾派蔡邕等人用规范的隶书把儒家七经抄刻成石书,共46块碑,立于洛阳太学,这部《太学石经》就是著名的《 》。 A: 熹平石经 B: 延熹石经 C: 建宁石经 D: 中平石经
- “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为正定六经文字而镌刻的,因用一种字体书写,又称“一体石”。图为石经的部分残石及拓文。下列围绕石经的说法,有误的是() A: 残石上文字的字体应该是隶书 B: 反映了东汉学术思想的繁荣 C: 有助于研究儒学文献的演变 D: 是研究汉代儒学的第一手资料
- 中国大学MOOC: 东汉灵帝时,曾派蔡邕等人用规范的隶书把儒家七经抄刻成石书,共46块碑,立于洛阳太学,这部《太学石经》就是著名的《 》。
- “熹平石经”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2)假设你作为当时的学子不喜欢这些官方教材,但长辈为什么还是要求你接受这样的教育?(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