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三峡》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①“以学为主”,主要方法是创设情境、变换角色、模拟体验等。②“以读为线”,主要是多样化的朗读和细致的品读。(2)教学过程:①导入新课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以及长江三峡的风光记录片,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②明确目标(PPT展示)过渡: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课前老师已经让学生预习了课文,文中有一些字词的读音古今有一些变化,大家一定要注意啊。哪位同学愿意通过朗读来为大家展示一下这篇文章?(一生读,一生评)③解读文本a.个别范读正字音b.听读齐读明节奏c.边读边议通文意d.精读细读赏美景过渡: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既是写峡,那必然会写到山和水。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请男生大声地齐读一、二段,女生美美地齐读三、四段。(配乐)其实,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我们说人有性格,其实“山水如人”,山水也有性格。那么,一、二段的山水有哪些性格特点呢?引导:好,大家齐读一、二段,读出山的雄壮、水的奔放(生齐读)。指导:凶险迅疾的水流应该读出那种激烈的感觉。第一部分写静态的山,就可以读得平缓。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春冬景色的特点。预设:俊逸、秀丽、清幽。个别读:读出感叹“良多趣味”。引导:那么,最后一段写了深秋时降霜的早晨,这一段的描写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预设:凄凉、凄婉。小结:同学们,你们不觉得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奇男子吗?他既有山的雄奇,又有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清幽与俊逸,秋日的凄婉与忧伤,这一切,构成了它丰满而多姿的诗意性格。(板书:诗意美)④品读课文,感悟描写手法引导: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学生自由交流:“……写得好,用了……手法,写出了……。”预设:正面结合、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俯仰生辉、对比夸张、情景交融……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进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小结:如果说音乐家是用声音来表现美,摄影家是用画面来表现美。我们语文则是用语言来表现美的。你看,作者仅仅用了155字,向我们展示了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不但把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表现得如此精准,还将摇曳多姿的文笔美展现了出来。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应该当之无愧吧!⑤背诵——尝试当堂背诵引导:郦道元不仅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而且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那雄奇的山峦,流动的江河,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下面,让我们尝试背诵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位同学背得又快又准,在背诵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峡的诗意美和作者的文笔美。结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这趟三峡之旅,大家感觉如何?(“爽!”)是啊,在文字中遨游真是怡然自得。老师真想对三峡说一声:(屏幕显示)读山,读水,读你千遍万遍也不厌倦!三峡风光无限好,留待大家明日游。最后,让我们在高声诵读中结束这趟轻松愉快的三峡之旅吧!
举一反三
内容
- 0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流程,并说明其中一个环节具体的实施方案。
- 1
设计教学结束的流程包括:( )。 A: 设计教学结束环节的重点内容 B: 怎样从前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教学结束环节 C: 设计教学结束环节怎样推进 D: 设计具体的教学结束语言
- 2
列教学设计程序①教学目标设计②教学媒体设计③教学策略设计④教学内容选择
- 3
中国大学MOOC:教学设计范式多种多样,对所有范式都会涉及到的内容表达欠准确的一项是()。A.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B.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介选用C.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设计成果D.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材内容分析
- 4
设计()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A: 教学目标 B: 学期教学目标 C: 单元教学目标 D: 课时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