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与( )、 ( )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2、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 )、( )、( )、( )等四种基本形式。 3、戏曲的功用有( )、( )、( )、( )等四大功用。 4、戏剧人物的脸谱化如花旦、青衣旦、( )、( ),不完全是区分善恶,更多的是突出( ),具有象征性。如花旦象征伶牙利齿或泼辣风趣,净象征刚烈威猛或粗豪鲁莽,丑也不一定是坏人,往往象征滑稽恢谐,等等。 5、戏剧动作的程式化,因为注重写意、虚拟,必然就产生了约定俗成、观众认同的动作程式,如以( )代马,( )象征城楼,没有真实的布景、导具,而表现开门、进门、上山、下山、跑马、坐轿等等,都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6、元杂剧一本通常由( )组成,一折用一套曲。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子。所谓楔子,即( )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 ),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 )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有的杂剧作家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或( ),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 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角色只能( )。动作和效果称为“( )”,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元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 )、( )、( )、( )四类。 7、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分别为:关汉卿,其代表作《( )》; 马致远,其代表作《( )》;白朴,其代表作《( )》、《梧桐雨》;郑光祖,其代表作《倩女离魂》。 8、中国古代十大悲剧、十大喜剧及作者分别是: 十大悲剧: ( )──元朝关汉卿 ;( )──元朝纪君祥 《精忠旗》──明朝冯梦龙 ;《清忠谱》──清朝李玉 《桃花扇》──清朝孔尚任 ;《汉宫秋》──元朝马致远 《琵琶记》──明朝高则诚 ;《娇红记》──明朝孟称舜 《长生殿》──清朝( ) ;《雷峰塔》──清朝方成培 十大喜剧: 《救风尘》──元朝( ) ;《西厢记》──元朝( ) 《看钱奴》──元朝郑延玉 ;《中山狼》──明朝康海 《墙头马上》──元朝白朴 ;《李逵负荆》──元朝康进云 《幽闺记》──元朝施君美 ;《绿牡丹》──明朝吴炳 《玉簪记》──明朝高濂 ;《风筝误》──清朝李渔
举一反三
- 元杂剧一本通常由( )组成,一折用一套曲。除此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子。所谓楔子,即( )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 ),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 )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 元杂剧通常一本五折每个剧本一般由5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 元杂剧的体制通常是一本( )折一楔子。
- 元杂剧的体制通常是一本()折一楔子。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 下列关于元杂剧的认识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楔子”可以安排在第一折戏之前,也可以置于各折戏之间。 B: 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 C: 元杂剧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正末指剧中的男主角;正旦指剧中的女主角;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除以上三类外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D: 一般人们所认同的元杂剧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