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以上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意味?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态度?《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以上这段话包含了反讽的意味,体现了李贽不合流俗,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保持人格与思想独立的态度。
举一反三
- 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闩,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二 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宋明理学》 材料三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颂之,小子懵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也。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材料四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 与施愚山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3)据材料三分析李贽对待儒学的态度是什么?(4)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5)据材料一、二、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 孔子认为事君应以道事之,而不是以君事之。()
- 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 )之辩 A: 名实之辩 B: 知行之辩 C: 形神之辩 D: 动静之辩
- 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 A: 知行之辩 B: 形神之辩 C: 动静之辩 D: 天人之辩
内容
- 0
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A: 动静之辩 B: 形神之辩 C: 知行之辩 D: 名实之辩
- 1
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之辩。 A: A知行之辩 B: B形神之辩 C: C动静之辩 D: D天人之辩
- 2
在间谍分类中,“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的是( )
- 3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一句,体现了诗歌哪种本质特性?
- 4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