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问题

    虽上智不能无人心,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虽上智不能无人心,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 2022-05-27 问题

    《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其中“中庸”是什么意思?

    《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其中“中庸”是什么意思?

  • 2021-04-14 问题

    第五本第四折“他曾笑孙庞真下愚,论贾马非英物”句中“贾马”指哪两个人?

    第五本第四折“他曾笑孙庞真下愚,论贾马非英物”句中“贾马”指哪两个人?

  • 2021-04-14 问题

    “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天生就有的,''上智''与''下愚''的差异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天生就有的,''上智''与''下愚''的差异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2021-04-14 问题

    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天生就有的,“上智”与“下愚”的差异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天生就有的,“上智”与“下愚”的差异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2022-05-31 问题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 A: 上中下三等人 B: 上智之人 C: 下愚之人 D: 中庸之人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 A: 上中下三等人 B: 上智之人 C: 下愚之人 D: 中庸之人

  • 2022-05-26 问题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无,斯为 。节而不纵,可为 。纵而不节,是为 。“意思是饮食以及男女之间的事,这是人们存于心中的两种最大的欲望。此两种欲望如能制伏到没有,便是圣人的修养境界。能有所节制而不纵欲,还可以成为贤人。尽情纵欲而不加节制,是为下愚凡夫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无,斯为 。节而不纵,可为 。纵而不节,是为 。“意思是饮食以及男女之间的事,这是人们存于心中的两种最大的欲望。此两种欲望如能制伏到没有,便是圣人的修养境界。能有所节制而不纵欲,还可以成为贤人。尽情纵欲而不加节制,是为下愚凡夫

  • 2022-07-25 问题

    朗读下面短文及译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译文: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虽:即使音声滋味:听声音,尝滋味,名作动以礼节之:以,用;礼,礼节;节,约束。颜色:脸色,古今异义比及:等到

    朗读下面短文及译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译文: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虽:即使音声滋味:听声音,尝滋味,名作动以礼节之:以,用;礼,礼节;节,约束。颜色:脸色,古今异义比及:等到

  • 2022-07-27 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1.作者在本段文字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答:________2.指出作者在论述自己观点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举出实例。答:________3.若将上面文字分为两个层次,应当从何处分割?答: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1.作者在本段文字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答:________2.指出作者在论述自己观点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举出实例。答:________3.若将上面文字分为两个层次,应当从何处分割?答:_________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