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
A: 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
B: 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
C: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
D: 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
A: 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
B: 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
C: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
D: 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
B
举一反三
- 在唐朝,按照均田制的规定,一成年男性农民可分到永业田()亩,口分田()亩。
- 按照均田制的规定,唐朝一成年男性农民可分到永业田()亩,口分田()亩
- 按照均田制的规定,唐朝一成年男性农民可分到永业田()亩,口分田()亩。 A: 20,80 B: 30,70 C: 60,40 D: 50,50
- 材料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武德七年(624年),唐初统治者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主要规定有: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有爵位的贵族和官吏因品级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主要原则是“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均田制在唐朝实行了一百多年,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与此制度密切相关。
- 在唐朝,按照均田制的规定,一成年男性农民可分到永业田()亩,口分田()亩。 A: 20亩,80亩 B: 30亩,70亩 C: 60亩,40亩 D: 50亩,50亩
内容
- 0
“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为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这段史料反映了( )时期的均田制。 A: 北魏 B: 北齐 C: 唐朝 D: 隋朝
- 1
古代某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一顷,……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给农民 B: 国家不再收回其中百分之二十的世田 C: 法令意在缓和古代土地兼并现象 D: 该法令造成了地权与劳动者分离
- 2
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A: 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 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 3
唐朝时期,土地不足的地方叫狭乡,反之叫宽乡,土地最少的是()。
- 4
西晋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唐朝规定只有成年男子授田,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授田。西晋的占田、隋唐的均田主要授田丁男,少授或不授田丁女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C.重农抑商的政策D.国有土地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