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事前同谋,每个个体都按照“经济人”的行事方式,最终导致每个个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结果却是每个个体损失最大化。下列选项最能支持这个观点的是()。
A: 中东各国矛盾纷争,恐怖势力乘隙壮大
B: 同学甲和乙互相支持、鼓励,两个人都考上了研究生
C: 家长甲每天陪孩子乙读书学习,最终乙考上理想的大学
D: 中国抓住世界和平的机遇,获得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时机
A: 中东各国矛盾纷争,恐怖势力乘隙壮大
B: 同学甲和乙互相支持、鼓励,两个人都考上了研究生
C: 家长甲每天陪孩子乙读书学习,最终乙考上理想的大学
D: 中国抓住世界和平的机遇,获得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时机
举一反三
- 【单选题】已知下列四个命题二真二假。 (1)或者甲考上研究生,或者乙考上研究生。 (2)并非甲必然考上研究生。 (3)乙考上研究生。 (4)并非甲可能考不上研究生。 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 甲和乙都考上研究生。 B. 甲和乙都没考上研究生。 C. 甲考上研究生,乙没考上研究生。 D. 甲没考上研究生,乙考上研究生。 E. 不能确定二人是否考上研究生
- 甲和乙今年都报考了GCT考试,关于他们的考试有如下四个断言:(B)甲并不必然考上;(3)乙确实考上了; (C)并非甲可能没考上。最后录取结果表明:这四个断言中有两个是真的,两个是假的。下面哪一个结果可以从上述条件推出: A: 甲考上了,乙没有考上 B: 甲和乙都考上了 C: 甲和乙都没考上 D: 乙考上了,甲没考上
- 甲、乙、丙三人都参加了今年的高考,考完后几个人在一起议论。 甲说:“我今年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 乙说:“我不会考上重点大学的。” 丙说:“如果不考虑重点大学的话,我考上大学肯定没问题。”后来的事实证明,三人中考取重点大学的、考上一般大学的和没考上大学的各有一人,而且他们事前所说的话中只有一人是对的,另外两人的预计都错了,由此可知 ( ) A: 甲没考上大学,乙考上了一般大学,丙考上了重点大学 B: 甲考上了一般大学,乙考上了重点大学,丙没考上 C: 甲考上了重点大学,乙考上了一般大学,丙没考上大学 D: 甲没考上大学,乙考上了重点大学,丙考上了一般大学
- “囚徒困境”揭示了个体理性与团体理性之间的矛盾,从个体利益最大化出发的行为往往不能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
- “囚徒困境”揭示了个体理性与团体理性之间的矛盾,从个体利益最大化出发的行为往往不能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 A: 正确 B: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