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一直以来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荀子最早提出“尊师重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把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所以,任何情况下,学生都要服从教师,尊重教师。
错
举一反三
- 《荀子·礼论》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这句话反映的是中国古人对()的崇拜。 A: 天、地、人 B: 生存环境、生理纽带、裙带关系 C: 天地、祖先、君师 D: 自然、族群、人情
- 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关于”礼之三本”正确的论述是:()A.()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B.()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C.()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D.()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 《荀子·礼论》称:“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这句话反映的是中国古人对( )的崇拜。 A: 天地 B: 祖先 C: 君主 D: 师长 E: 鬼神
- 《苟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此苟子主张( )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D.以礼为序、稳定社会
- 【阅读理解(选择)/完型填空】《道德经》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
内容
- 0
荀子曰:( )者,治之本也。 A: 上帝 B: 先祖 C: 天地 D: 君师
- 1
下面思想属于荀子的是( )。 A: 君师者,治之本也 B: 化性起伪 C: 性善 D: 隆礼
- 2
荀子曰:( )者,生之本。 A: 天地 B: 先祖 C: 上帝 D: 君师
- 3
我们应该如何去尊师重道? A: 对师者师道保有崇敬之心 B: 在细节中表现尊师之道 C: 尊师与重道冲突时以崇道为准 D: 新挑战下尊师重道要有新作为
- 4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这句话出自()。 A: 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B: 商鞅(战国)《商君书·定分》 C: 韩非(战国)《韩非子·有度》 D: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