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形成了一种习惯,要找什么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就去打开搜素引擎。可是网上的信息往往真假参半,怎么能不加考辨就当作研究的依据呢?再说,这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行为,并不助于思考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形成“偷”的惯性。人们理解某种事物,往往需要逐步去了解和熟悉,这过程可能有许多感性的认知,是重要的积累。如果过多依网上的结论,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碎片化思维不利于人们感性认知的形成
B: 人们应增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辨识能力
C: 过于依互联网会阻碍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D: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和途径
A: 碎片化思维不利于人们感性认知的形成
B: 人们应增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辨识能力
C: 过于依互联网会阻碍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D: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和途径
举一反三
- 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不包括()。 A: 移动互联 B: 无中心 C: 互联网思维 D: 碎片化
- 关于物联网和互联网,描述正确的是( )。 A: 物联网是物体之间的互联,互联网是计算机之间的互联 B: 两者的根本目的和应用领域都不一样 C: 物联网是新技术的代表,互联网正走向淘汰 D: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发展为包括物联网的万物互联信息网
- 人们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习惯,会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也就是()思维。
- 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称,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人类记忆的基本方式。一个心理学实验显示,如今人们一旦遇到难题首先会想到的是去找电脑和网络,如果有些信息能在网上找到,那么人们的记忆就会告诉我们去网上找。互联网就像一个我们可以依赖的所谓“交换记忆”系统,而不是我们自己去记忆东西。不过,这篇论文的作者也解释说,“人们对信息存储在哪里记忆得清楚仔细这一点就说明,我们的记忆力并未退化,只是被记忆的东西改变了”。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对其产生依赖,从而记忆力出现了退化 B: 人们生活中所需的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答案 C: 人类记忆基本方式的转变与互联网的普及密切相关 D: 过于依赖互联网上的信息,可能使人们的判断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