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选择)/完型填空】“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戮〕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 ”(《 墨子·法仪 》)
["A,D","C,D","A,B,C","A,D"]
举一反三
- 爱人利人者,__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 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包含着民有的思想;“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包含着民享的思想。
- 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br/>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獭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内容
- 0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以下经典名句和所属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家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 D: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儒家
- 1
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的表现是()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2
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以下符合黄宗羲观点的一项是() A: 天不变,道亦不变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 3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4
翻译:“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