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举一反三
- 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交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 材料: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交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孔子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说明了什么?
- 子路和冉有两学生都问孔子“闻斯行诸”的意思,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你干什么事情都得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再做。”而回答冉有则说:“听到一个道理就去做做看。”公西华很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同一句话解释不一样,孔子说:“冉有胆小怕事,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好勇自负,所以我要遏制他。”请分析孔子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学生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 (49) ,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实行呢”孔子说:“家里有父亲兄长在,你应该先向他们 (50) 了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学生冉有也这样问,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学生公西华知道了这件事,就问孔子:“相同的问题,您为什么给他们两个人不同的回答呢”孔子说:“冉有做事不勇敢,总是退缩,所以希望我的话能够 (51) 他,让他变得更加有勇气;但是子路做事果敢,有时候胆子太大了,所以我要压一压他。”这就是成语“因材施教”的来历,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 (52) 。 孔子说:“家里有父亲兄长在,你应该先向他们()了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学生冉有也这样问,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 A: 传播 B: 咨询 C: 征求 D: 说服
-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由问孔子:“如果门外有大灾难,我该怎么办?”孔子说:“有你的父兄在,不用你管。”他的另外一个弟子冉由也问了这一个问题,孔子说:“你应该马上出去处理。”有人问:“他们问了相同的问题,你为什么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子由性格急躁,而冉由性格懦弱。”试分析孔子运用了什么心理原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