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角部》:“解,判也。”《说文•采部》:“释,判也。”采用的训诂方法是()。
A: A递训
B: B互训
C: C同训
D: D以狭义释广义
A: A递训
B: B互训
C: C同训
D: D以狭义释广义
C
举一反三
内容
- 0
《说文·雨部》:“霜,丧也。成物者。”《释名·释天》:“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以上两则文献对“霜”和“雪”的解释采用了那种训诂条例? A: 形训 B: 声训 C: 义训 D: 以上都不是
- 1
《说文•赤部》:“赧,面惭赤也。”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是()。 A: 同义相训 B: 标明义界 C: 反义相训 D: 描述比况
- 2
《诗经•崧高》:“以赠申伯。”《毛传》:“赠,增也。”这条训释是()。 A: 义训 B: 同训 C: 声训 D: 推求语源 E: 以本字释借字
- 3
“排,挤也”“挤,排也”,这一形式的训释是递训。 A: 正确 B: 错误
- 4
朱熹的训释是递训的,从经典的阐释角度来看,这个训诂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