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句体现出民本思想的是()。
A: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B: “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左传•隐公十年》)
C: “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宗周,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左传•昭公九年》)
D: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A: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B: “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左传•隐公十年》)
C: “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宗周,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左传•昭公九年》)
D: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举一反三
- 下列各句中的代词“之”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是() A: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B: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C: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D: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 《左传‘昭公三年》:“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今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孔疏:“其命朝聘之故,吊葬之异,皆文公令之,非襄公也。”其中“文襄”属于()。 A: 异字异训 B: 异名同实 C: 复语单义 D: 连类而及
- 翻译:《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 下列各句,“未”类似于“不”的是() 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B: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C: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D: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孟子·滕文公下》) E: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