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兴学堂收效甚微的原因在于( )
A: 科举考试与新学堂争夺生源
B: 科举考试与新学堂争夺经费
C: 科举所选人才依然实用
D: 新学堂缺乏师资
A: 科举考试与新学堂争夺生源
B: 科举考试与新学堂争夺经费
C: 科举所选人才依然实用
D: 新学堂缺乏师资
A,B
举一反三
- 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有尚文小学堂;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
- 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
- 清末兴学堂收效甚微的原因在于( )
-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时,很多地方知识精英拼命反对。
-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 )。 A: “废科举,兴洋务” B: “办洋务,兴学堂” C: “废科举,兴学堂” D: “废私塾,兴学堂”
内容
- 0
青书学堂: (单选题)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 【 】
- 1
青书学堂: 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 )
- 2
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是“废科举,兴学堂”,其中京师大学堂是如今()的前身。
- 3
林徽因祖父设立的家塾 A: 综合讲授新学与旧学 B: 讲授传统蒙学 C: 效仿新式学堂,讲授新学 D: 分东、西两斋,各授新、旧之学
- 4
清政府在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是当时()的第一所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