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战国晚期秦相吕不韦及其门人所著,其中有言:“物囡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以形象的比喻和历史根据道出其致思路径。下列认识推理正确的是( )
举一反三
-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这句话说明《吕氏春秋》?
-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而天下之物莫不有(),唯于理有(),故其知又()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万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 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 翻译: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 【多选题】下列属于《谏逐客书》中的语句的是()。 A.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B.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C.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D.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