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01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生: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生: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 优点:上述片段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了多元对话的过程。缺点:片段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上片段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举一反三

    内容

    • 0

      一只______的乌鸦,发现枯井旁有一个水瓶,他将嘴巴伸进瓶口试了试,瓶口太细,喝不到水。乌鸦看到地上有许多石子,忽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乌鸦用嘴叼起石子,投进水瓶里,使水位不断升高,最后升到了瓶口,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 乌鸦是最聪明的动物 B: 遇到困难要多动脑子 C: 做事情要勤劳 D: 我们应该用大瓶子喝水

    • 1

      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只装水的瓶子,可是瓶...乌鸦采用的创新性思维是_________

    • 2

      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只装水的瓶子,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很小。它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出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让水位升高的办法,最终喝到了水了。乌鸦采用的创新性思维是_________

    • 3

      [听力原文] ??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后来在一个瓶子里发现了一点点水。因为瓶子又细又长,里面的水又很少,它必须想办法才能喝到水。它想尽了办法,仍然喝不到水。于是,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去推,想把瓶子推倒,倒出水来,可是瓶子太重了,它推不动。后来乌鸦就用自己的嘴巴叼着石子投到水瓶里,瓶子里的石头多了,水面逐渐地升高了。最后,乌鸦高兴地喝到了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运用自己的大脑来想办法。 乌鸦遇到了什么问题?() A: 冷了 B: 饿了 C: 口渴了 D: 受伤了

    • 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老办法不行了  一只乌鸦口渴了,飞出树林找水喝,在村中遇到了猴子。猴子告诉它:“村子的井里有水。”  猴子走了,乌鸦找到了那口井,就把小石子一颗一颗衔到井里,可是衔了好久,还不见水升上来。  这时候,猴子到井边来打水,看到乌鸦用这种方法喝水,哈哈大笑,说:“你用这种办法喝瓶子里的水是可以的,喝井里的水就不行啦!”  说完,猴子很快打了一桶水,请乌鸦喝了个够。1.本文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发生的事。2.本文共有________小段。第________小段写乌鸦用老办法喝水,第________小段写乌鸦喝到了水。3.乌鸦的老办法是什么?找出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老办法为什么不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