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句中加括號的“其”的詞性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B: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
C: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
D: 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
A: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B: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
C: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
D: 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
B
举一反三
- 故曰學相長也。____其此之謂乎?
- 太史公曰:《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传》指哪本书?
- 下列對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教學相長也。 B: 天下為公。 C: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 D: 其此之謂乎。
- 下列句中“其”的詞性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B: 其尤貧而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則使歸其質。 C: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也。 D: 其爲政也,善因禍而福,轉敗而爲功。
-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_____也。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德 B: 谓 C: 为 D: 言
内容
- 0
()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A: 孟子 B: 孔子 C: 老子 D: 庄子
- 1
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靡,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
- 2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的“传”指
- 3
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 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3.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4.身將隱,焉用文之? 5.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6.舉以敗國,將何賀焉? 7.宰夫腼熊蹯不孰,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8.公問之,子家以告。 9.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10.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爲不祥也? 11.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 12.既竊利之,敢不識乎? 13.《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其是之謂乎?
- 4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對“其是之謂乎”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賓語前置句,用代詞“之”複指賓語“是”。 B: 其,代詞,這。 C: 是,代詞,代指鄭莊公。 D: 之,結構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