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问题: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中学习些什么?(结合材料回答)


    材料1
    (恩格斯晚年,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国家的工人群众的关系时,曾经批评过)德国人一点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美国群众的杠杆;他们大部分连自己也不懂得这种理论,而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材料2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材料3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材料4
    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地球是在发展的,太阳是在发展的,这就是世界。停止了发展就不是世界。
    人世间的事总是不完全的,儿子比老子完全一些,孙子比儿子完全一些,后来居上。
    事情总是不完全的,这就给我们一个任务,向比较完全前进,向相对真理前进,但是永远也达不到绝对完全,达不到绝对真理。所以,我们要无穷尽无止境地努力。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9.300页。
    题干
  • 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