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天朝上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人,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 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 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 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 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A: 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 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 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 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举一反三
- 托尔斯泰认为传统史学家用神意来解释历史,而新的历史科学却转向()。 A: 社会史观 B: 全球史观 C: 英雄史观 D: 文明史观
- 在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A: 辩证史观和机械史观 B: 人民史观和帝王史观 C: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D: 进步史观和保守史观
-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这一要求主要反映了以下哪种史观() A: 全球史观 B: 革命史观 C: 文明史观 D: 社会史观
- 有人认为,世界近代史可以以巴黎公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种分期所体现的史观应该是() A: 革命史观 B: 现代化史观 C: 文明史观 D: 全球史观
-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在日本则被称为“日中战争”。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A研究者的历史观和阶级立场不同 B: B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差异 C: C近代化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使然 D: D研究者立足点或对始发时间看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