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不协调不仅是认知上的不协调关系,更是心理上的一种失调状态
举一反三
- 一个人经历的不协调的数量称为不协调率,认知不协调与认知协调的比值称为不协调量
- 关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的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即协调、不相干、不协调 B: 认知元素之间的不协调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 C: 当个体的认知元素之间处于失调状态时,个体会产生减少不协调的内部驱力,使其设法减少或解除失调状态,使认知元素协调起来 D: 认知失调强度越大,则人们想要解除这种失调状态的动机就越强烈,人们态度的改变就越迅速
- 认知失调理论中,不协调状态有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 )对个人的重要性;二是不协调的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 )
- 态度的认知失调理论强调,认知因素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其一是协调,其二是不协调。
- 认知不协调是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主要的心理特征之一。认知不协调包含()。 A: 认知内容与认知过程的不协调 B: 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的不协调 C: 认知对象与认知过程的不协调 D: 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者之间的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