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行为 A: 只有权利人可为之 B: 第三人亦得为之 C: 不限于保护请求权 D: 一切权利皆可以之求助
自助行为 A: 只有权利人可为之 B: 第三人亦得为之 C: 不限于保护请求权 D: 一切权利皆可以之求助
唐代()大师提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开始了佛教精神由出世转向入世。 A: 慧能 B: 慧可 C: 玄奘 D: 僧璨
唐代()大师提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开始了佛教精神由出世转向入世。 A: 慧能 B: 慧可 C: 玄奘 D: 僧璨
唐代(<br/>)大师提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开始了佛教精神由出世转向入世。() A: 慧能 B: 慧可 C: 玄奘 D: 僧璨
唐代(<br/>)大师提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开始了佛教精神由出世转向入世。() A: 慧能 B: 慧可 C: 玄奘 D: 僧璨
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1条规定:外国人如其本国和法国订有条约允许法国人在其国内享有某些民事权利者,在法国亦得享有同样的民事权利。这是一条()的规定。
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1条规定:外国人如其本国和法国订有条约允许法国人在其国内享有某些民事权利者,在法国亦得享有同样的民事权利。这是一条()的规定。
近代著名思想家冯桂芬曾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下列主张或观点与之不同的是 A: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 B: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C: 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D: 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近代著名思想家冯桂芬曾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下列主张或观点与之不同的是 A: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 B: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C: 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D: 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对于《秦风·黄鸟》一诗理解正确的是() A: 《黄鸟》一诗不仅记录了一个秦王朝的历史事件,而且记载了上古时代一种非人道的文化现象——用人陪葬,即“人殉”或“殉葬”。 B: 秦穆公死后,用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有为人民所敬重的子车氏三兄弟。这篇诗就是哀悼他们的。 C: “交交黄鸟,止于棘”是该诗起兴的句子。黄鸟以时往来得其所,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 D: 用“俑”陪葬是在用“人”陪葬之后的事情,用“俑”陪葬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对于《秦风·黄鸟》一诗理解正确的是() A: 《黄鸟》一诗不仅记录了一个秦王朝的历史事件,而且记载了上古时代一种非人道的文化现象——用人陪葬,即“人殉”或“殉葬”。 B: 秦穆公死后,用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有为人民所敬重的子车氏三兄弟。这篇诗就是哀悼他们的。 C: “交交黄鸟,止于棘”是该诗起兴的句子。黄鸟以时往来得其所,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 D: 用“俑”陪葬是在用“人”陪葬之后的事情,用“俑”陪葬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设镇标准经历了三次变化,属于第二次变化的是()。 A: 不是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必须是聚居人口2000人以上,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并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镇的建制 B: 少数民族地区如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聚居人口虽不及2000人,确有必要时,亦得设置镇的建制 C: 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设建制镇 D: 对原有设镇人口标准提高到2500人以上,而且具体化了总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例,并取消了政治上的特殊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设镇标准经历了三次变化,属于第二次变化的是()。 A: 不是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必须是聚居人口2000人以上,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并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镇的建制 B: 少数民族地区如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聚居人口虽不及2000人,确有必要时,亦得设置镇的建制 C: 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设建制镇 D: 对原有设镇人口标准提高到2500人以上,而且具体化了总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例,并取消了政治上的特殊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设镇标准经历了三次变化,属于第二次变化的是( )。 A: 不是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必须是聚居人口21300人以上,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并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镇的建制 B: 少数民族地区如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聚居人口虽不及2000人,确有必要时,亦得设置镇的建制 C: 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设建制镇 D: 对原有设镇人口标准提高到2500人以上,而且具体化了总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例,并取消了政治上的特殊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设镇标准经历了三次变化,属于第二次变化的是( )。 A: 不是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必须是聚居人口21300人以上,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并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镇的建制 B: 少数民族地区如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聚居人口虽不及2000人,确有必要时,亦得设置镇的建制 C: 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设建制镇 D: 对原有设镇人口标准提高到2500人以上,而且具体化了总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例,并取消了政治上的特殊条件
翻译:苏秦列传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於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石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翻译这个~~谢谢
翻译:苏秦列传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於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石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翻译这个~~谢谢
(九)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③之曰:“与若芋④,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庄子•齐物论》)[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人。狙,猕猴。②家口:家中的人。这里指家里人的口粮。③诳(kuáng):欺骗。④芋(xù):橡实。你能试着翻译这篇文章吗?____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1)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2)众狙皆伏而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能解狙之意:____(2)损其家口:____(3)俄而匮焉:____⑷众狙皆起而怒:____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____(2)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____4.狙公爱狙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引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5.你从“众狙”“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而喜中得到什么启示?____
(九)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③之曰:“与若芋④,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庄子•齐物论》)[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人。狙,猕猴。②家口:家中的人。这里指家里人的口粮。③诳(kuáng):欺骗。④芋(xù):橡实。你能试着翻译这篇文章吗?____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1)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2)众狙皆伏而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能解狙之意:____(2)损其家口:____(3)俄而匮焉:____⑷众狙皆起而怒:____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____(2)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____4.狙公爱狙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引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5.你从“众狙”“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而喜中得到什么启示?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