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1~3题。 对既毕,天子(汉武帝)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义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仲蠡谋伐吴,遂灭。孔子称殷有三仁(殷贵族微子、箕子、比干),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若有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徒见问耳!’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似玉的美石)之与美玉也。”王曰:“善。”1.与例句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①徒见问耳 ②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
举一反三
-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一、填空题 1. 《论语·宪问》:“( ),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 《荀子·大略》中说:“义与利者,,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 3. 《孟子·梁惠王》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4.《墨子·兼爱》中说:“况于,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5. 《汉书·董仲舒传》引董仲舒之语曰:“夫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 先阅读后解答。(中山大学2011年研)<br/>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后闻之,乃恨怒燕。燕甚恐。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及苏秦死,代乃求见燕王,欲袭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鉏耨而干大王。至於邯郸,所见者绌於所闻於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王曰:“夫齐者固寡人之雠,所欲伐也,直患国敝力不足也。子能以燕伐齐,则寡人举国委子。”<br/>(1)解釋上面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词语。<br/>遂袭故事窃释干务仇雠直委<br/>(2)上面材料中先后出现的“及”是否意义相同?“以伐援国”、“以燕伐齐”的“以”是否意义相同?请略作说明。
- 给下面的文章加标点齐 宣 王 问 曰 文 王 之 囿 方 七 十 里 有 诸 孟 子 对 曰 于 传 有 之 曰 若 是 其 大 乎 曰 民 犹 以 为 小 也 曰 寡 人 之 囿 方 四 十 里 民 犹 以 为 大 何 也 曰 文 王 之 囿 方 七 十 里 刍 荛 者 往 焉 雉 兔 者往 焉 与 民 同 之 民 以 为 小 不 亦 宜 乎 臣 始 至 于 境 问 国 之 大 禁 然后 敢 入 臣 闻 效 关 之 内 有 囿 方 四 十 里 杀 其 麋 鹿 者 如 杀 人 之 罪 则 是 方 四 十 里 为 阱 于 国 中 民 以 为 大 不 亦 宜 乎
-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