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韩非子《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材料二:韩非子说:“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请回答:(1)材料中的“势”“制”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上述材料中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3)韩非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备受统治者推崇?
举一反三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共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高傲天下之子女,以博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的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请回答: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 诸子百家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二:“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墨子》材料三:“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请回答:(1)归纳以上材料中各派的基本主张。(2)材料三与材料一中的“德“有何不同点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正,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摘自《孔子》材料二韩非子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摘自《韩非子》 韩非子的治国思想是()。 A: 以德治国 B: 以刑治国 C: 刑德兼用 D: 以刑为主,德为辅
-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 (22分)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2分)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6分)(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分)(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2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3分)(4)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2分)原因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