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讲解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意义时,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进行总结。以下笔记中“以”的用法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B: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C: 遂许先帝以驱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
D: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
A: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B: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C: 遂许先帝以驱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
D: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
举一反三
- “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常见用法有五:<br/>______ 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作“又”。<br/>______ 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br/>______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br/>______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br/>______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根据上下文的表达方式可译可不译。
- “为”:原是动词,读wei,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wei.它的用法有五种:______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______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______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______ 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______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______ +所+动词”的句式,读wei.
- “以”用作介词,在下列各句解释中正确的有 ( ) A: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谏逐客书》) C: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D: 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为:作介词,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此处可译为:对,向。) B: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作介词,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此处可译为:替,给。) C: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介词,介引时间,可译为“当…时候”。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介词,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此处可译为“为了”。)
- 下列各句中,“以”用作连词的是() A: 以戈逐子犯 B: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C: 不以物喜 D: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