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理想的或令人满意的状态。如果认知上出现了不平衡,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不舒适、不愉快。为了从不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需要改变现有的某个认知或添加一种新的认知。
举一反三
- 个体的态度认知出现不平衡时个体会体会到焦虑、紧张和不舒适,并尝试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 个体的态度认知出现不平衡时个体会体会到焦虑、紧张和不舒适,并尝试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A: 正确 B: 错误
- 主张人必须保持认知的协调或心理的平衡状态,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的观点来自______。 A: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B: 认知平衡理论 C: 认知失调理论 D: 认知发展理论
- 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或行为。当二者出现了不一致,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需要认知平衡。()
- 平衡状态具有的特征是: A: 平衡状态一定是均匀状态,稳定状态一定是平衡状态。 B: 平衡状态一定是热平衡、力平衡状态,是没有不平衡势差的状态。 C: 平衡状态一定是稳定状态,也一定是均匀状态。 D: 平衡状态下热力系的参数也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