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其《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人在自然的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举一反三
- 下面加点的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是()。 A: 雩而雨,何也? B: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C: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D: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其中“制天命而用之”包含的哲理是 A: 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规律是普遍的,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C: 认为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 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服从天命
- 荀子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下应时而使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A说明当时人们征服自然地能力增强 B: B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C: C说明当时的思想界唯物主义占主导地位 D: D表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地关系的认识提高
- 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2.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4.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6.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 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状语的是 A: 说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B: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C: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 E: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