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在石磨区为大班的孩子们投放了大米,大米越磨越细,一天,一个小朋友兴奋地跑来告诉老师:“老师,大米变成面粉啦!”老师微微一笑,本想告诉孩子那不是面粉是米粉,但又一想,就算告诉他,他也不一定会理解。于是,老师在晨间游戏结束后新增了分享环节,期待着孩子们能够在相互交流中,引出大米摸出来的是什么的讨论。没想到,大部分孩子都认为大米摸出来的是面粉,甚至有的说是洗衣粉。通过询问孩子,原来在孩子的经验里白色粉末状的东西都是面粉。于是,老师生成了探究活动“白色的粉末是什么”在一番实验、观察、探究后,孩子们都认为大米粉和面粉确实不是一种东西。老师引导孩子们:“黄豆磨出来的是黄豆粉,大米磨出的是?”孩子们说:“大米摸出来的是大米粉。”可是,第二天,当老师再问小朋友:“大米磨出来的是什么?”答案却让这个老师震惊了,不是一个小朋友而是很多小朋友依然说是面粉!于是这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看似丰满的集体活动却没能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经验呢?在你看来,这位老师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困惑呢?你觉得教师应当如何指导幼儿建构新经验?
举一反三
- 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好,老师告诉了家长,当孩子问家长老师告诉你什么了,家长对孩子说,老师说你最近有进步.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什么?
- 老师"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老师带着孩子做这个模仿游戏,很受欢迎。有一天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想跟你那样做,我想和你做得不一样!"老师说好,老师拍手,她跺脚,老师扮小花猫,她学大老虎。好多小朋友和老师说,"老师,我们也想做不一样的动作。"老师说好,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做得特别认真。她想到了他们做了很多平时没有的动作。老师发现规则改变后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的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发展了。
- 在幼儿园小班的课堂上,一个小孩向老师提出要上厕所,如果老师不加思考地答应了这个孩子的请求,往往会有更多的孩子也向老师提出同样的请求,这是因为() A: 孩子们真的有上厕所的要求 B: 一部分孩子是闹着玩的 C: 课堂学习太枯燥了,孩子们想换个环境 D: 孩子们的兴趣发生转移 E: 孩子的模仿效应
- 1百千克大米加6千克小米,面粉是大米和小米的一共多10倍,面粉一共有多少千克?
- 孩子在课堂上干扰其他小朋友,预防措施是() A: 把孩子安排在离老师近,但离小朋友略远的位置 B: 把孩子安排在离老师近,也离小朋友略近的位置 C: 把孩子安排在离老师远,也离小朋友略远的位置 D: 把孩子安排在离老师远,但离小朋友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