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材料1: 1944正值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郭沫若毅然放下正在进行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撰写《甲申三百年祭》,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深刻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成功建立起大顺朝但旋即失败的历史教训,从3月19日起,这篇长文在重庆《新华日报》全文连载,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隔20天,毛泽东就在《学习和时局》报告中指出: “我党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1月21日,毛曾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既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摘编自《(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2: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公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北京),临行前,他对周围的人说: “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 “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材料3: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中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奋斗目标,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请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1949年春,为什么毛泽东把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比作赶考 ? (2)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 第一,赶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即将面临"执政"和"建设"的重大任务。 第二,当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比如,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还没有推行;国民党当局残留势力依然存在,共产党执政地位尚未巩固,这些都是面临的考验。 第三,全国性政权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面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一个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还要继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富裕迈进。  第一,这说明我们党在执政60多年、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情况下,面临新的世情、党情和国情,迫切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二,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发扬西柏坡精神,始终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举一反三

    内容

    • 0

      1949年,在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说“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把进北平比作“____”。[br][/br]____

    • 1

      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毛泽东把进北平比作“进京赶考”。

    • 2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 3

      毛泽东曾把()比作“进京赶考”,他强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 4

      (2022年考研政治)11. 1949年3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毛泽东把进北平比作 “进京赶考”。说“我 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 望考个好成绩。”3 月 25 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与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香山,标志着()。 A: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B: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C: 党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D: 党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