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材料2:孔子曰:吾以《葛覃》得祗初之詩,民性固然,見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見歌也,則以絺綌之故也,后稷之見貴也,則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廟之敬,民性固然,甚貴其人,必敬其位,悅其人,必好其所為,惡其人者亦然。【吾以《木瓜》得】幣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隱志必有以揄也。其言有所載而後納,或前之而後交,人不可干也。——上博簡《孔子詩論》 材料3:文振問“思無邪”,曰:“人言夫子刪詩,看來只是採得許多詩,夫子不曾刪去,往往只是刊定而已。聖人當來刊定,好底詩,便要吟咏,興發人之善心;不好底詩,便要起人羞惡之心,皆要人‘思無邪’。蓋‘思無邪’是《魯頌》中一語,聖人却言‘三百篇’《詩》,惟《魯頌》中一言足以盡之。”(時舉) ——【宋】朱熹《朱子語類》朱子认为孔子是如何解诗的?
A: 发人善心
B: 起人羞恶之心
C: 使人思想无邪念
D: 删掉无用诗
A: 发人善心
B: 起人羞恶之心
C: 使人思想无邪念
D: 删掉无用诗
举一反三
- 材料1: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材料2:孔子曰:吾以《葛覃》得祗初之詩,民性固然,見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見歌也,則以絺綌之故也,后稷之見貴也,則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廟之敬,民性固然,甚貴其人,必敬其位,悅其人,必好其所為,惡其人者亦然。【吾以《木瓜》得】幣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隱志必有以揄也。其言有所載而後納,或前之而後交,人不可干也。——上博簡《孔子詩論》 材料3:文振問“思無邪”,曰:“人言夫子刪詩,看來只是採得許多詩,夫子不曾刪去,往往只是刊定而已。聖人當來刊定,好底詩,便要吟咏,興發人之善心;不好底詩,便要起人羞惡之心,皆要人‘思無邪’。蓋‘思無邪’是《魯頌》中一語,聖人却言‘三百篇’《詩》,惟《魯頌》中一言足以盡之。”(時舉) ——【宋】朱熹《朱子語類》《葛覃》是一首歌颂什么的诗? A: 絺綌 B: 葛 C: 后稷 D: 文、武之德
- 材料1: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材料2:孔子曰:吾以《葛覃》得祗初之詩,民性固然,見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見歌也,則以絺綌之故也,后稷之見貴也,則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廟之敬,民性固然,甚貴其人,必敬其位,悅其人,必好其所為,惡其人者亦然。【吾以《木瓜》得】幣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隱志必有以揄也。其言有所載而後納,或前之而後交,人不可干也。——上博簡《孔子詩論》 材料3:文振問“思無邪”,曰:“人言夫子刪詩,看來只是採得許多詩,夫子不曾刪去,往往只是刊定而已。聖人當來刊定,好底詩,便要吟咏,興發人之善心;不好底詩,便要起人羞惡之心,皆要人‘思無邪’。蓋‘思無邪’是《魯頌》中一語,聖人却言‘三百篇’《詩》,惟《魯頌》中一言足以盡之。”(時舉) ——【宋】朱熹《朱子語類》关于《诗》,根据材料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原有三千多篇 B: 孔子删至三百零五篇 C: 是用来记史事、抒发情感的 D: 孔子曾为之配乐演唱
- 材料1: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材料2:孔子曰:吾以《葛覃》得祗初之詩,民性固然,見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見歌也,則以絺綌之故也,后稷之見貴也,則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廟之敬,民性固然,甚貴其人,必敬其位,悅其人,必好其所為,惡其人者亦然。【吾以《木瓜》得】幣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隱志必有以揄也。其言有所載而後納,或前之而後交,人不可干也。——上博簡《孔子詩論》 材料3:文振問“思無邪”,曰:“人言夫子刪詩,看來只是採得許多詩,夫子不曾刪去,往往只是刊定而已。聖人當來刊定,好底詩,便要吟咏,興發人之善心;不好底詩,便要起人羞惡之心,皆要人‘思無邪’。蓋‘思無邪’是《魯頌》中一語,聖人却言‘三百篇’《詩》,惟《魯頌》中一言足以盡之。”(時舉) ——【宋】朱熹《朱子語類》关于孔子解《葛覃》《甘棠》《木瓜》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人性中“报本返始”的观点来解释 B: 认为尊敬某人必然欣赏他的作为 C: 认为尊敬某人必然尊重他的祖先 D: 认为人的情感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
- 阅读文献,给下列文字添加现代标点。[br][/br]自古有作詩者有說詩者作詩者雖委巷婦儒無所不可說詩者非明睿特達有鑑識者不能焉竊觀春秋列國卿大夫相遇必賦詩以道志皆非其所作也然以此定臧否知其保家安民延世久促若蓍龜然至吳札觀樂則又能推究王澤之淺深治亂興喪各有美譏何其盛也孔子亦甞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孟子曰固哉高叟之爲詩也是知說詩者聖賢之所不廢也漢興說詩者滋多有說於齊者有說於魯者有說於燕及河間者義訓各異殆數十餘萬言紛不可理而善說之則俱足以解人之頤自此以後作詩者亦多五七言迭興則能說之士又不得不舍古詩而取近代之作論列之此鍾氏詩品之所以興也踵而著說者不可勝數[br][/br] [br][/br](10.0)
- 中国大学MOOC:"《關雎》之詩,見色起心是事情的起因,欲依禮成婚是事情的結果,儒家認為,此由色喻于禮的意義十分重大,可使人的思想、修養達到更高的境界。是所謂“童而皆賢於起初者也”(《孔子詩論》),“童”讀為“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