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 读书需要好的环境
B: 曾国藩不注重读书环境
C: 读书写作与环境并无必然联系
D: 文章要在“三上”得之
A: 读书需要好的环境
B: 曾国藩不注重读书环境
C: 读书写作与环境并无必然联系
D: 文章要在“三上”得之
举一反三
- 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是无条件的,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曾国藩有言:“苟能发奋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豚,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孰不能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这段话告诉我们( )。 A: 发愤读书时不择时选地 B: 发愤读书时需要选择好的书籍 C: 发愤读书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D: 家塾、旷野之地、热闹之地均是读书的好地方
- 每道题包含一段短文,短文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来完成这一陈述。注意:供选择的答案有时可能是对短文内容的一个复述,有时则满足了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是无条件的,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曾国藩有言:“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这段话告诉我们: A: 发愤读书时不择时选地 B: 发愤读书时需要选择好的书籍 C: 发愤读书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D: 家塾、旷野之地、热闹之地均是读书的好地方
- 这件事 志气 激起了 读书的 他 发奋 A: 激起了这件事他发奋读书的志气。 B: 发奋读书志气激起了他的这件事。 C: 激起了他这件事发奋读书的志气。 D: 这件事激起了他发奋读书的志气。 E: 志气他发奋读书的这件事激起了。
-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 读书要少而精 B: 读书须慎加选择 C: 读书多了无益处 D: 读书常会得不偿失
- 2009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图书馆与读者交流读书体会时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